解
答
更
新
 |

律師 • 司法官 • 司法三/四/五等 • 法研所 • 法科公職/證照
各年度各科歷屆試題解答內容,將不定期於本版發布更新解答
解答更新原因:
1.新的實務見解補充
2.新增法律關係圖
3.內容更加詳盡的闡述
4.因應司律評分要點而增加的闡述
5.因應法條修法而為內容變動
6.因同學發問而增加的說明
7.筆誤
|
歡迎宇法歷屆試題讀者們常常回來本版
查看是否有更新內容上傳! |
|
|
|
A2 |
民訴 109 律師/司特 測驗第 02 題 |
02、下列附條件之訴訟行為,何者合法?
(A)訴之預備合併
(B)附條件之撤回起訴
(C)以抗告無理由為條件之減縮聲明
(D)上訴之預備撤回
|

|
|
A2 |
民訴 113 律師/司特 測驗第 12 題 |
12、乙本於A地所有權,訴請甲塗銷A地所有權移轉登記,主張其與甲訂有買賣A地契約,並辦畢所有權移轉登記予甲,惟該買賣契約與物權契約有無效之事由。下列敘述,何者正確?
(A)乙向法院聲請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登記,法院不得准許
(B)如乙起訴合法,法院應依其聲請,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
(C)乙聲請裁定許可訴訟繫屬事實登記時,就本案請求釋明如有不足,法院得命其供相當之擔保後准許之
(D)乙聲請裁定許可訴訟繫屬事實登記時,為避免甲脫產,法院為裁定前,不得使甲有陳述意見之機會
|

|
|
A2 |
民訴 113 律師/司特 測驗第 27 題 |
27、甲、乙婚姻關係存續中,甲與丙通姦,乙對甲、丙起訴主張甲、丙通姦而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。嗣乙另對甲起訴,以不堪甲同居之虐待及甲通姦為由,請求裁判離婚,並酌定對於甲、乙所生未成年子女A之權利義務之行使負擔。下列敘述,何者錯誤?
(A)離婚訴訟應先行家事調解程序,並得經甲、乙、丙合意,將乙對甲、丙之損害賠償訴訟合併於離婚事件調解
(B)甲、乙若於離婚訴訟中本人親自到場同意離婚,並合意對於A權利義務之行使負擔由乙任之,且符合A之最佳利益,即可以該合意內容成立和解,並載明於和解筆錄
(C)甲在調解程序中自承有通姦的事實,於調解不成立後,法院不得採為離婚訴訟裁判之基礎
(D)乙雖於調解程序中放棄「甲通姦」離婚事由之主張,並就此成立書面協議,於調解不成立後,仍得於裁判離婚訴訟中主張該離婚事由
|

|
|
A2 |
民訴 113 律師/司特 測驗第 06 題 |
06、關於一造辯論判決,下列敘述,何者正確?
(A)得聲請一造辯論而為判決者,以原告為限,被告不得為之
(B)法院不得依職權由一造辯論而為判決
(C)當事人有正當理由不到場時,法院不得依他造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
(D)於訴訟標的須合一確定之共同訴訟,言詞辯論期日共同訴訟中一人到場,他造全體不到場時,雖經到場者聲請,法院不得為一造辯論之判決
|

|
|
A2 |
民訴 113 律師/司特 測驗第 08 題 |
08、下列所示證人之證言或提出之書狀,何者屬於法院不得逕採為認定事實之證據?
(A)以元首為證人,在其所在地經命其具結後詢問所錄取之證言
(B)經兩造同意,證人於法院外以書狀為陳述並將具結結文附於書狀,經公證人認證後,向法院提出
(C)法院通知證人到庭作證,證人因故無法出席,獨自前往公證人面前作成陳述書狀及具結結文向法院提出
(D)法院於命證人具結後,運用聲音及影像相互傳送之科技設備直接訊問證人所錄取之證言
|

|
|
A2 |
民訴 109 律師/司特 測驗第 21 題 |
21、甲列乙為被告,基於某日兩造間之使用借貸契約,請求判決命乙返還借用物A畫,經受訴法院判決命乙應將該畫返還甲,終告確定後,乙對該判決提起再審之訴。下列敘述,何者正確?
(A)在再審之訴程序進行中,甲縱為實現其權利,仍不得依確定判決之主文聲請強制執行
(B)在乙提起再審之訴以前,甲已經依確定判決執行完畢,並取回A畫占有中。在此情形下,如乙欲取回A畫,得於再審之訴尚未言詞辯論終結前,合併請求判決命甲交付A畫
(C)在乙提起再審之訴以前,甲已經依確定判決執行完畢,並取回A畫占有中。倘甲於再審訴訟程序進行中將A畫讓與丙,不論丙是否知悉該再審程序繫屬情形,乙於再審之訴判決勝訴確定後,得依此再審之訴之確定判決,請求丙返還A畫,丙不得拒絕
(D)倘甲於再審訴訟程序進行中將A畫讓與丙,丙不得在乙所提再審之訴為參加以輔助甲
|

|
|
A2 |
民訴 112
律師/司特 測驗第 28 題 |
28、甲夫、乙妻結婚後1年,乙與丙男發生性關係,嗣產下一子丁。未成年之丁知悉此事後,欲否認其與甲之父子關係。下列敘述,何者錯誤?
(A)丁得向自己住所地之法院提起否認推定生父之訴
(B)丁提起否認推定生父之訴,僅列甲為被告即足,無庸以乙為共同被告
(C)於丁所提否認推定生父之訴,法院不應將訴訟事件及進行程度通知丙
(D)於丁所提否認推定生父之訴,就甲及丁間血緣關係存否之爭執,法院認有必要時,得依職權命雙方接受醫學上之檢驗
|

|
|